目前地球上熔点最高的物质是铪合金——五碳化四钽铪化合物,熔点高达4215摄氏度。不过很遗憾,太阳表面温度5500摄氏度,足足差了一千多摄氏度。而单纯温度达到一千多摄氏度,就足够将大部分石头融化了。电灯泡里面的钨丝能承受3415℃的高温,人造熔点最高的钽铪合金要达到4200多℃的高温才会融化,然而太阳表面的温度高达5600℃,仍然能将它们融化甚至汽化掉。
如果再往里延伸,太阳的核心区温度能达到1500万摄氏度,毫不夸张,人类即便穿过表面进入核心,在强大的压力以及极高的温度下,你也会成为核聚变原料。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是球形的?太阳中心在发生氢聚变,相当于持续不断的大量氢弹爆炸,强大的辐射压把物质不断喷射出去,那么是什么力量约束太阳保持球形不炸开呢?是引力,太阳自身巨大的质量形成引力场,把表面的物质拽向核心,同时辐射压把核心物质向外喷发,形成平衡,保持了球形。换句话说,引力场就是装太阳的“容器”。
科学家想在地球上造一个人工太阳“可控核聚变”来解决能源问题,既然目前没有一种物质能够装太阳,所以科学家也是希望利用场来约束太阳。不过人造小太阳质量很小,不足以形成足够大的引力场,科学家用的是磁场。高中物理知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发生偏转。聚变的原材料氢核和产物氦核都是带正电的,如果我们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强磁场,让核反应只在能在场内进行,带电粒子都飞不出了,我们就有了一个装“小太阳”的“容器”了。再来说隔热的事,大家听过“纸锅烧水”吧?沸腾的水带走多余的热量使得纸锅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目前的核电站也是类似原理,用大量水来冷却反应堆,里面在核裂变,外面却感受不到澎湃的热量。未来的人工太阳核聚变发电站也是利用同样原理。用冷却液带走热量对设施外隔热,同时用冷却剂吸收的热量来发电。可控核聚变的原理我说的比较通俗,实际上还有很多复杂的细节。不过近年发展很快,不久的未来我们将会在地球表面制造我们自己的太阳。、那么人类真的就无法到达太阳表面了吗?其实这个可能性也不能完全否定,比如现在人类正在研制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在核聚变的瞬间会产生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的温度,地球上当然也没有能承受如此高温的物体,但是科学家们却能利用人造磁场将能量控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那么如果人类将来利用这种技术有没有可能触摸太阳呢?
当然人类不可能制造一个巨型磁场将整个太阳控制起来,不过我们或可在探测器或者飞船的前端安装一个这样的单向输出的磁场,让其对太阳能量进行分流,使得太阳辐射过来的能量分向两边,这样探测器和飞船受到的热辐射就少多了,如果磁场装置不能长时间经受太阳高温,也可以不断对发射磁场的装置进行更换,更换之后立即降温,之后再进行置换,这样循环下去,我们或能做到靠近太阳表面。事实上,太阳内核的温度是1500万摄氏度,而中国科学家做的“人造小太阳”温度能够达到1亿度以上,并且前不久才实现了放电的功能。
也就会说,“人造太阳”的反应温度要远高于太阳内核的温度。那“人造太阳”不会被熔化吗?这其实和人造太阳的原理有关。当物质的温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构成物质的原子会因为环境和温度过高而失去电子。这主要是因为电子获得了足够大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此时,物质不再是我们常见的三态(气态、固态、液态),而是等离子态。所谓等离子态就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共存的状态,太阳内部的物质状态就是等离子态。而“人造小太阳”装置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也是等离子态,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它们是带电的。根据电磁学理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因为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甚至是做圆周运动。因此,我们只要对反应物加入一个磁场,就可以让反应物在一个环形轨道中运动。
此时反应物就不会和装置材料接触,也就不会熔化装置,这样的装置也叫作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的“人造小太阳”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采用的就是托卡马克装置来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除了利用磁场来束缚。实际上科学家还想到了利用激光来束缚,目前也确实有科学家在做相关的实验,这也能保证反应物和材料不会相互接触,这也被称为激光束缚。
今天,我们震撼于太阳核聚变释放的能量,也希望利用这种能源为地球人使用,所以很多国家在进行核聚变“人造太阳”的研究项目,中国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建设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EAST,可通过磁场,将氘、氚的等离子体在100秒内加热到5000万度,因为利用磁场效应,这些等离子体是悬浮状态,不和材料接触,所以能保持一段时间。
环球app下载安装生产耐腐蚀泵,耐腐蚀真空泵,玻璃钢真空泵,厂家供应,型号齐全,耐腐蚀范围广、无衬层不脱落、节能效率高、运行可靠、环保节水、 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